海盟金网软件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对策与路径

发布人:海盟金网发布日期:2021-08-11人气: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并作出重要部署。“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亦成为重要的战略规划,写入了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事关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两大重要战略,如今正处于两大战略的历史交汇期和政策叠加期。在此时代背景下,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反思总结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探索历程,从现实的角度厘清当下后脱贫和前振兴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域,从发展的角度探索如何跨越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现实鸿沟、实现两个阶段的有序衔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探索与演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扶贫历程就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不断探索的过程,同时孕育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本文回到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主体,从政策议程下的宏观模式、供给侧的扶贫理念、需求侧的扶贫功能几个角度重访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一)顶层设计下的扶贫模式演进:从扶贫减困、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当前中国存在两套不同的减贫方案。一套是本文提到的由政策驱动自上而下的扶贫机制,由国务院扶贫办牵头负责;另一套则是各个部门主导的逐渐成立的针对个体的帮扶救助机制,如农村五保、农村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严格来说,两种机制互补且都致力于消除贫困事业。2013年,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理念,经过两年的攻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把“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明确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实行扶持对象、措施到户、项目安排、资金使用、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以及发展生产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2021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改名国家乡村振兴局,表明中国开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从消解绝对贫困转为化解相对贫困,启动全民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二)供给侧下扶贫理念演进:从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到精准扶贫

在1949年至1985年期间,国家主要采用救济式扶贫,依靠生产自救,组织贫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生产;其次是政府的人道救济,贫困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1986年开始,随着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的成立,全国扶贫进入建制时期,以逐步实施开发式扶贫为主,通过培育特色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逐渐探索产业扶贫、专项扶贫和社会扶贫的方式方法,大力增强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此时扶贫的最小单元从贫困县精确到贫困村,并逐渐瞄准到贫困户,为精准扶贫理念奠定了基础。2013年起,在精准扶贫理念的实施下,扶贫对象聚焦到贫困户,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通过建档立卡识别贫困户,扶贫工作进入了制度化和标准化。如今来看,农村五保、农村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帮扶救助机制依旧发挥着救济式扶贫的功能,而开发式扶贫成为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亮点,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三种扶贫理念并行不悖,各有侧重,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贫困治理之路。

(三)需求侧下的扶贫功能演进:从保生存与温饱到促发展与全面小康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反贫困的措施亦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加码。新中国成立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较低,此时尚未有专门扶贫措施,偶有的针对大规模普遍困难采取的食物生活救济只能起到保生存的作用。1978年以后,人民开始通过参与生产劳动逐渐从保生存向促发展转变。1986年以后,贫困由普遍性转为区域性,政府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多主体并举,实施开发式扶贫。但是新世纪以来,仍存在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现象,人民总体需求从解决温饱转为持久性的巩固温饱,这个阶段扶贫不仅关注输血式的急救脱贫,更关注贫困问题背后的政策制度和社会因素。2021年,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中国减贫道路开启了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向化解相对贫困的振兴新征程。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主要问题域

(一)时域鸿沟:短期突击与长期持久

脱贫攻坚在政策强力牵引下具有一定的突击性,而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持久行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年)》提出愿景规划: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在此意义上,需要长期的制度、资金、政策乃至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的投入,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二)区域鸿沟:局部脱贫与全域致富

中央明确将政策、资金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强调要建立机制,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但乡村振兴面向的不仅仅是深度贫困地区,更是全域的致富,需要“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三)主体鸿沟:贫困特惠与全面普惠

乡村振兴更多是全面普惠,覆盖了更多的群体,因此“既要考虑特惠的社会救助政策,又要考虑普惠性覆盖广的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政策”,既要防止脱贫再返贫,又要预防新的绝对贫困。后贫困时期的贫困治理和乡村振兴亦演化为从点到线到面再到全面立体的关系,实现全面发展、全域致富和全面普惠。

(四)表象鸿沟:脱贫摘帽与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年)》中也指出了现代化建设主要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村供给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农村人才匮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农民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收入水平差距依然较大,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五)目标鸿沟: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是靠摆脱最低的基本生活所需来界定的,而相对贫困可理解为低于社会水平的一种状态,具有长期性、相对性、不平等性、动态性、主观性和多维性。城乡收入差距逐渐加大,农村地区的不平等程度逐渐加大,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导致相对贫困状况日益明显。脱贫攻坚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然而相对贫困仍然长期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在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解决相对贫困将成为未来减贫工作的主要内容。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接续对策

从发展的角度探索如何跨越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现实鸿沟,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实现两个阶段的衔接成为未来几年内的重点任务。既要兜底补短板,又要发展加长板,逐步实现从巩固兜底、拓展成果到迈向振兴的无缝接力,驰而不息地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一是巩固兜底保障守住返贫底线。总体来看,要完善新一轮的贫困识别方案,加强对易返贫致贫人口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解决“扶持谁”的问题;发挥政府、社会帮扶和自身发展结合的振兴机制,解决“谁来扶”的问题;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分类施策,解决“如何扶”的问题;完善评估机制,适时组织开展脱贫成果有效评估,解决“如何退”的问题,早日完成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接力跑”。在规划实施上,该阶段需要采取弥补和发展相结合:一是时间鸿沟任务补,针对乡村振兴规划的9大工程、3项计划、3个行动,逐步排出时间表、路线图、优先序,以任务促完成,强化地方各级党委的主体责任,推动各级干部担当作为,工作重心从“五级书记抓扶贫”转向“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二是区域鸿沟统筹补,要进一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和社会帮扶机制;三是能力鸿沟协调补,逐渐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向贫困地区流动,让发展成为消除贫困最有效的办法;四是目标鸿沟项目补,坚持目标导向和目标驱动,聚焦阶段任务定向发力,根据地区特色灵活开展一系列扶贫项目,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守住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现有成果。

二是拓展脱贫成果助力发展长线。从思想、平台、政策、产业、人才等方面进一步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更加迈进一步。一是思想上扶贫、扶志和扶智相结合,从“等靠要”到自觉、自主、自为,富口袋也富脑袋,引导、帮助贫困群众自力更生,靠勤劳双手和智慧摆脱贫困。二是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加强组织动员,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乡村振兴参与机制,各行各业发挥专业优势,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扶贫格局,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三是进一步完善扶贫政策,加大对脱贫县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就业和产业扶持力度,继续完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四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化拓展消费帮扶。五是培养扶贫专项人才,给予扶贫人才发展倾斜性政策,内培与外吸相结合,激活存量,提升能力,扩充增量,广纳英才,让知识和技能留在中国的农村大地上转化为致富的动力、发展的引擎。

三是强化产业协同开启振兴新篇。开启乡村振兴意味着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从贫困特惠到全面普惠、从解决绝对贫困到缩小相对贫困的转化。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保证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进一步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继续整合、推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进一步推动乡村信息化建设,通过互联网、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模式助力乡村振兴;进一步保护乡村特色,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进一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建设农村现代化经济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系、健全农村现代化治理格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强化,有序接力,勠力同心、驰而不息地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农村全面升级、农业全面进步,从而开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全新篇章。

相关资讯
  • 乡村振兴是重大时代课题。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出发点,分析传统小农经济模式,审视过去、现在农村生产关系,以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探讨现代化大农业,推演以现代化农业为根本,带动现代化大工业、...
    2024-02-01 11:35:52
  •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明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尤为突出。40年来的改革开放进程中,...
    2023-11-28 15:10:15
  •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
    2023-11-21 09:15:02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时代的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乡村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那就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文就是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以及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途径进行的探讨。...
    2023-09-28 11:10:21
  • 乡村振兴一方面可以带动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回流乡村,给农村带来丰富的人力资源,从而带动乡村的农业,基础加工业发展,另一方面大量的低收入群体回流乡村,降低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另外现在城市压力大,...
    2023-07-12 15:10:48
  •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
    2023-07-12 11:15:38
  •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我们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旅游能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商贸业等相关联产业的发展,使乡村由单一农业经济转变为一二...
    2023-07-11 10:10:46
  • 乡村产业发展的本质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引导。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畅通要素流通渠道,保障不同市场主体平等获取生产要素,推动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
    2023-05-22 09:35:52
  •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攻号角,党中央发了号召,我们务必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打一场漂亮仗,取得全面胜利。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地域广阔,农业人口占了绝大多数,且发展极不平衡。尽...
    2023-05-04 14:35:32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
    2023-04-25 13:35:30
  • 电话:0513-85322098
  • 地址:南通市崇川区崇川路58号6幢A2005-A2008室
Copyright © 2010-2023 江苏海盟金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苏ICP备09075534号-3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