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盟金网软件

中国越来越重视“智慧养老”

发布人:海盟金网发布日期:2021-07-20人气:0

众所周知,目前在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3%,并且预计2020年将接近17%,达到2.4亿,未来10年独居老人数量也将呈爆发性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服务需求逐渐发生改变,不再局限于一般的家政服务和生活照料等方面,高质量的护理保健成为发展趋势,“智慧养老”的概念随之出现。

一般而言,智慧养老就是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类传感器,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以维护老年人生活的安全和健康。其核心在于用先进的管理和信息技术,比如传感器、移动通讯、云计算、WEB服务、智能数据处理等IT手段,从而将老年人、社区、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甚至政府相关机构等紧密联系起来。这是一个不再被忽略的市场,里面孕育着诸多商机,同时,这更是关乎民生的话题,有诸多建设的示范意义。

目前,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养老呈“9073”模式,即居家养老人数占90%、社区养老人数占7%、机构养老人数占3%,世界各国(也包括我国)的老人住在养老院的人数只占很小的比重,居家养老已经成为主要方式。因此,安排好居家和社区养老的社会服务,是政府解决好养老问题的关键。

“智慧养老”将会从概念到真正落地,以智慧服务民生,终实现智慧中国的大目标。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船,已经扬帆起航。

1、智慧养老平台介绍

智慧养老平台具体而言是有效整合通讯、生命体征监测等相关技术,根据居家养老个性化及共性化需求,利用远程传感设备来采集人体重要生理数据,通过无线射频等技术传输到远程健康服务中心,而后,由医疗保健团队对这些数据进行远程实时监测分析,形成个人健康数据档案和分析报告,提供专业的保健养生、医疗咨询与建议,从而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同时协同各个部门,整合社会服务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环境,推动专业化的老年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文体娱乐、信息咨询、老年教育、心理慰籍等服务项目的开展,构建完整的、现代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体系。

2、我国智慧养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中国智慧养老尚属一个新兴产业,需要走一段比较长的不断探索的路程,结合我国养老的实际情况,智慧养老在其发展中还存在诸多瓶颈,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体制改革滞后,产业事业边界不清。国家在顶层设计上还没有明确界定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界限,譬如在老龄服务市场,还没有完全明确政府“兜底”的服务对象及相应标准,产业和事业的界限还不清晰,民营养老机构和“事业体制、产业化经营”的公办养老机构在不平等的环境下竞争,扭曲了市场价格,制约了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此外,资源配置机制和市场化要求之间矛盾尖锐,资源配置机制混乱、条块分割、部门利益、行业壁垒,与市场化发展之间矛盾突出,导致老龄服务市场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问题明显,影响和制约了老龄服务业的市场化进程。

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链条尚未形成。长期以来,中国养老、医疗等老年人主要的老龄服务需求,主要由公办养老机构或医疗卫生机构来满足,老龄服务业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

产业发展无序,市场发展集中度差。产业分散,行业发展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一是老龄服务业内部的各个行业之间发展程度差异较大。同时,是行业内部发展无序,市场集中度差。如老年养护服务业中,目前发展较快的是的养老服务机构,但绝大多数普通老年人需要的中低端养老机构发展较慢;供养型养老机构发展较快,护理型养老机构发展较慢;另外地区、城乡之间的差异也很明显,东部、城市地区养老服务业发展较快,中西部、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缓慢。

扶持政策缺乏,具体落实难以到位。为了促进老龄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和各地相继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和措施。但许多政策的落实还不到位。究其原因,一是优惠政策本身缺乏可操作性,导致政策难以落实。二是优惠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属于不同的部门。制定政策的部门不管落实,而落实的部门则往往因为部门的利益或者认为概念难以界定而不愿执行优惠政策。

3、智慧养老问题的相关对策建议

目前市场上有这样的一个观点:智慧养老产业属于前期投入较多、专业人才需求大、回报周期较长的行业,加之现阶段老年人实际消费支付能力有限,使得民间资本参与意愿不高,养老服务市场发展缓慢,迫切需要加以积极引导和扶持。针对智慧养老在其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8方面进行应对:

明确老龄服务产业和事业边界。从目前的政策导向来看,在老龄服务业中,政府“兜底”、市场发挥作用的趋势是比较明显的,但要政府退出市场还需要相关配套制度跟进,需要对相关利益部门进行改革,唯此才有可能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扰,减少政府对市场的扭曲行为。

加快出台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不断增强老年人的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中国老龄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在老龄服务业中,目前需求比较旺盛的是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但在健康管理、慢病预防、居家养老、文化娱乐等老龄服务需求方面,有效需求还不足,难以形成供需两旺的市场。这与中国老年人收入水平较低、购买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

出台具体的产业扶持政策。为了促进老龄服务业的发展,国家和各地相继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总体来看,落实效果并不好。以老年旅游业为例,就非常缺乏相关的配套制度。如在医疗制度方面,老年人在外地短期旅游或旅游养老,如身患疾病在当地就医就很难通过医保报销。

打造完整的老龄服务产业链。加强老龄服务业的上下游产业配套和人才配套建设,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多层次的老龄服务产业体系。要打造一个多种所有制并存、大中小企业、高中低企业都能共生发展的多元化的老龄服务产业体系。

4、结束语

在我国智慧养老已是大势所趋,对于老人来说大的困扰除了健康问题,还有因为儿女不在身边导致的心理孤独。对于如何防止可能出现的危险,以及维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供健康养老服务的机构将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根据国家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方式,主要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通过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民间组织、保险公司及个人等社会力量兴办居家养老服务业。通过养老和健康综合服务平台这两条信息化高速公路的建设,将政府、医疗机构、服务商、个人、家庭连接起来,从而带动整个养老和健康产业。

相关资讯
  • 亮眼的科技创新手段,配合扎实的政策“给养”,可以解决我国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且质量效益偏低的问题,增强了养老的科技与信息化支撑,有助于新业态、新模式的“养成”,让养老真正“智慧”起来。尊老敬老是中华民...
    2023-11-21 11:10:52
  • 8月30日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动新时代山东省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情况。省委老干部局副局长兼山东老年大学校长吕德义介绍,山东省积极协同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兴办老年...
    2023-08-31 10:10:58
  • 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大,已经进入了重度老龄化阶段,养老问题格外受人关注。年纪大、手脚不便了之后,我们的生活究竟该怎么办?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会让子女负担太重,而社会养老的模式,不仅让大多数在意家庭温...
    2023-04-04 16:54:30
  • 在我国养老服务模式和运行方面,居家智慧养老服务有其独特的优势。当前,需要通过建立医疗养老一体化的供给模式,发挥政府财政的税收管理作用,完善养老市场服务管理产业链,提高平台服务能力等措施,对居家智慧养老...
    2023-01-06 15:25:42
  • 老龄化社会来临,养老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更科学、智能、人性化地服务老年人?这是我们都要思考的问题。应对当下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大力发展智慧养老模式,促...
    2022-12-30 14:55:23
  • “智慧养老”模式以智能信息技术为手段开展养老服务,为我国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问题提供了新的智慧养老的发展方向和途径,也为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老年人提供了新的选择。虽然在我国许多地区已经开展了“智慧养老”...
    2022-12-29 15:10:45
  • 我们将对产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希望能给智慧养老产业的从业者带来启发。问题丛丛,尚待解决智慧养老作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现阶段,还是存在了一些供需不匹配、市场小散乱差、...
    2022-12-28 10:35:12
  • 目前我国智慧化养老实验基地大体分为智慧化养生养老园区、智慧化老年宜居社区、智慧化老龄服务机构三类,包括建筑设施智慧化、物业管理智慧化、健康管理智慧化、生活服务智慧化、老年护理智慧化、文化服务智慧化等六...
    2022-12-07 10:10:19
  • 智慧养老是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智慧养老是技术与人文的融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积极...
    2022-12-05 11:10:43
  • 人口老龄化将会成为本世纪中国社会的常态。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老龄人口呈现爆发式的增长趋势。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预计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
    2022-11-14 15:35:13
  • 电话:0513-85322098
  • 地址:南通市崇川区崇川路58号6幢A2005-A2008室
Copyright © 2010-2023 江苏海盟金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苏ICP备09075534号-3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