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盟金网软件

维护社会稳定需要新思维

发布人:海盟金网发布日期:2024-03-13人气: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维护社会稳定面临着诸多挑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树立依法维稳的理念,找准依法维稳的着力点,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以理念、思路和机制的创新,来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目标的实现。

创新理念,通过法治路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近些年来,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利益冲突逐渐加剧,群体性事件多发频发。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维稳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有些地方采取的社会管治方式往往简单化和绝对化,导致社会矛盾冲突的数量反而有所增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陷入一种“越维越不稳”的恶性循环。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既有社会利益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以及利益关系的失衡所导致的社会冲突增加等客观原因,也与现有的维稳理念、思路、方式和机制所暴露出的社会治理缺陷密切相关。

维护社会稳定需要新思维

社会维稳的认识和实践中还存在一些误区。有些人片面理解“稳定压倒一切”,认为平安就是“不出事”,强化政府管控,只讲维稳、不讲维权,甚至把社会管理简单等同于维稳,要求增加政府管控投入,提高政府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追求刚性稳定目标,采取了“权力维稳”、“高压维稳”或“摆平”的策略,反而使维稳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

破解这种维稳困境,迫切需要走出僵化的思维误区,将法治作为维稳的基本方式,真正转变维稳理念、思路和模式,形成维护社会稳定的新思维。就地方政府而言,有些地方以往那种怕事、瞒事的维稳思维需要更新,简单、粗暴的维稳方式和“摆平”、“搞定”的维稳策略需要摒弃。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通过法治路径维护社会稳定,在维护社会稳定法治建设方面还提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和具体要求。通过法治路径维护社会稳定,就是要确立法治思维模式,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创新思路,加快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

法治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维护社会稳定是政府公共管理的基本职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确保社会长治久安的必要前提。维护社会稳定,根本的出路是建设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法治思维是基于宪法、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以法律规范和法律精神为标准,以符合法律逻辑的方式对所要处理和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形成结论的主观认识过程。法治方式是依据法治思维,运用法律精神、法律原则、法律规范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从而形成结论、作出决定、加以执行的方法。

创新思路,就是通过法治路径维护社会稳定,不仅要确立法律至上、公平正义和保障人权等法治理念,而且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以理顺社会利益关系,保障公民正当的利益诉求和利益表达权利,规范国家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行为。

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来看,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导者,必须主动适应法治环境,增强法治观念,坚持依法办事,扎实推进公正司法,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法律授权和规定的范围内实施行政行为和社会管理。各级政府要以自身的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取信于民,建立社会公众对政府行为的合理预期;同时,也要加强规范引导,引导公众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表达诉求,严格依法维护公众合法权利,避免制度外的纠纷解决引发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限政府,避免政府在社会矛盾中处于首当其冲的位置,强化政府作为规则和程序制定者以及矛盾调节和仲裁者的角色。切实建立起权力分立制衡的法律机制,控制公权力的自由裁量权范围,规范公权力的运行程序,把政府和官员控制在法律规则和程序的范围内,使得他们只能依照法律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进行社会管理,从源头上遏制侵犯民众权利和利益行为的发生。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维护稳定的核心在于保障人民群众权益。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一、创新社会管理的本质是还权于民,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人民群众服务。在法治的框架下,倾听民众的呼声,满足民众的诉求,解决民众的难题,通过创新社会服务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完善解决社会矛盾冲突的法治机制,使法治成为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长效的制度化手段。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改变目前社会中利益关系严重失衡的局面,并为社会不满情绪的宣泄提供制度化的管道,推进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均衡与利益表达的制度化建设。促进社会组织的发育,扩大社会组织参与,形成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的社会性机制。

二、公众参与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特征,扩大公民参与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根本途径。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群众的社会服务需求更加多样化,政府包揽一切的社会管理方式已经不合时宜,社会管理主体亟须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也就是从一元向多元转变。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拓创新群众参与的渠道和方式,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三、要在源头治理上下功夫。坚持改革就是创新,突破既得利益群体的阻碍,通过改革形成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和体制。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要变事后处置为事前预防,变治标管理为治本管理。要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要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的权责明确机制、公众参与机制、绩效评估机制、风险评估机制、应急处置机制,构建利益协调机制,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健全矛盾调处机制,完善权益保障机制,以机制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系,达到在改革发展中解决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关资讯
  •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维护社会稳定面临着诸多挑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
    2024-03-13 10:10:25
  •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指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措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与社会公共秩序相关的重大活动等重大事项在制定出台、组织实施或审批审核前,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开展系...
    2024-03-12 11:10:42
  • 社会稳定风险防控工作是各级政法部门面临的全新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为实现源头早发现、矛盾早调处、隐患早消除、事件早处置、风险早防控的“五早”风险管控目标,平台运用数字化、智能化高新技术,构建“135”社...
    2024-03-07 10:35:40
  •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公共决策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旨在预测和评估某一政策、项目或事件可能对 社会稳定 带来的风险,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将围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核心要点展开讨论。...
    2024-03-06 14:30:24
  • 什么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指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措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与社会公共秩序相关的重大活动等重大事项在制定出台、组织实施或审批审核前,对可能影...
    2024-03-05 09:35:04
  • 01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概念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指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措施、重要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措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与社会公共秩序相关的重大活动等重大事项,在指...
    2024-03-04 14:29:30
  •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一种系统的分析方法,用于识别、分析和评估潜在的社会稳定风险,以便采取适当的政策和管理措施,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可以帮助分析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包括政治、社会...
    2024-03-01 15:15:58
  •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是社会影响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范社会风险的重要制度性措施。在重要社会决策和重大工程项目制定、出台及实施前,对其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稳定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发生危害的可能性,...
    2024-02-27 15:10:44
  • 中办、国办于2015年4月发布《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时强调: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切实做到应评尽评,着力完善决策前风险评估、实施中风险管控和实施后效果评价、反馈纠偏、决策过...
    2024-02-26 11:15:05
  • 中国防范化解重大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的实践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在全球风险社会的背景下,中国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已经成为展现中国国家和社会治理能力的一张名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已经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当...
    2024-02-23 15:15:52
  • 电话:0513-85322098
  • 地址:南通市崇川区崇川路58号6幢A2005-A2008室
Copyright © 2010-2023 江苏海盟金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苏ICP备09075534号-3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返回顶部